读杨左棠书法,似乎感受到传统意义上“古典理性”的灵秀之风,领悟字里行间所传递的审美追求——崇尚简穆、流美、秀逸与平和。
杨左棠出生于画家之家,其父杨建侯是我国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、大画家。自幼受其父艺术熏陶和教导。1968年,杨左棠去苏北插队,整整十一年的青春岁月留在了那里。1979年,当杨左棠返回南京时,已有一双儿女。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占据了她的大部分时间。心气极高的她不甘心仅成为一个有公职的家庭主妇,但她带着两个孩子,繁重的家务缠身,常因没有自己的追求而苦恼。望女成凤的杨建侯教授看出女儿的心思开导并鼓励说:“根据你目前的情况,有工作又有许多家务,你就专攻书法。因为书法不比绘画需要诸多条件,可以利用零星时间研习。而且书法有助机关工作,比较实用。到了晚年再画些兰竹,这些都是书法用笔。你就朝着这个目标慢慢积累,一定能成功!”父亲的话使杨左棠茅塞顿开,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,即便工作家务再忙,一有空她就看书写字。杨左棠在心里认定了:书法就是自己一生的事业。
杨左棠虽出生于画家教授家庭,在那个革命年代里既未得到其父膝下指导,又没有机会上大学受正规艺术教育,农村插队回来后却又走进与书法无缘的机关工作。作为女性和母亲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成就,非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不可。她长期坚持业余自学,所能支配的时间只有在八小时和繁重的家务之后,拖着十分疲惫的身心走进属于自己的书法天地。天不亮就起身,第一件事就是临习字帖。她很善于抓住时间,将名帖和诗词复印成卡片随身带。做家务一心二用,一日三餐填饱肚子就行,腾出时间读帖习字。她从不逛商店和娱乐场所,不爱红装爱书法。即使在右食指手术第二天,仍坚持翘着手指临习字帖。她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,那种强烈的求知欲养成了杨左棠良好的惜时习惯,铸就了她那种特有的执着、勤奋、凡事认真、果敢而开朗的性格,奠定了她日后成功的精神基础。